北寺宋塔位于蒲城縣城內北街崇壽寺舊址內(今縣博物館之后),系密檐式方形磚塔,四面十三級、高約47米,每底邊長11米。 始建于北宋紹圣三年(公元1096年),造型雄偉挺拔,簡潔秀麗,高聳入云,塔身每層檐角處,原均有懸鈴,明嘉靖三十四年地震,塔身受損,塔尖失落,懸鈴也全部脫失。1985年已全面進行了修復,并安裝樓梯至頂層。該塔現(xiàn)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第一級塔身南面開一券門。第二級北面中嵌一塊石牌,刻有“諸佛舍利寶塔”六字。從第二級起,每級四面均有三間方柱、斗拱,有的兩柱之間還多一斗。自七級以上,均有柱無斗。斗拱以上為橫梁、牙子及迭澀出檐。第一、二級迭澀均為十三層,以上各級逐漸有所減少。塔身各級均有券門,多為兩面三刀真兩假,虛實相間,也有一級只有一孔真券門的。券門兩邊飾臥式楞窗(九級以上無橫窗)。塔身每層檐角,原來懸掛鈴鐸,遇風響動,聲聞全城。塔身第四級南面,中嵌小佛像一尊。塔下北面小廟內,有石刻佛像一尊,還有石牌兩塊,記載了建塔的歷史。
北寺宋塔原來是由商人王信一個人捐銀五萬兩修建的。因為崇壽寺早先沒有寶塔,寺僧景深發(fā)起建塔,知道北鄉(xiāng)延興村商人王信有錢好施,便請王布施五千兩銀子,起見個帶頭作用。王信問景深,修一座塔共需多少銀子?景深回答共需五萬兩。王信便答應由他一人全部承擔,并征得家人同意,把款交給寺僧去監(jiān)修。這一史實,在建塔史上傳為佳話。
北寺塔建成后,比南寺塔更為雄偉挺拔,從此雙塔并立,昂首天外,笑指白云,為十里古城增添了光彩。高塔的瓊樓磚孔,還吸引無數(shù)火燕灰鴿,來此棲居繁衍,又造成了“群燕繞塔”飛翔的奇觀美景。